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李连辉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时代背景下,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立国之本,其发展水平直接关乎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塑、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以及绿色低碳转型的迫切需求,中国式现代化制造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迫切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开创制造强国建设的新局面。面对国际复杂形势,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通过培育和应用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智能制造成为核心驱动力。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制造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通过构建智能工厂、实现人机协同、优化生产流程,智能制造将极大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推动制造业向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与优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将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与本地化融合相结合,形成更加灵活、高效、安全的产业生态。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手段,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无缝对接和协同优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响应速度,增强产业竞争力;绿色低碳成为重要发展方向。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绿色低碳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应用清洁能源、推广节能技术、实施循环经济等措施,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传统产业的界限,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跨界融合,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如工业互联网、服务型制造、共享制造等,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广泛应用将促进制造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响应速度等措施,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研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完善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培养创新人才: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应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政策环境。通过设立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创新平台、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深化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建设步伐,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精益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发展工业互联网: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生产线、供应链等环节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和业务流程,提高产业协同效率和创新能力;推广个性化定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推动制造业向个性化、定制化方向发展。通过建立柔性化生产系统和快速响应机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竞争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新质生产力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和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和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加强绿色发展。推广绿色制造技术:鼓励企业采用绿色设计、绿色工艺和绿色包装等技术手段,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低碳化方向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推动企业落实环保责任和义务,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和生态安全。
(作者:李连辉,博士,菏泽学院政法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黄河流域山东段制造业科技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CGLJ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