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长缨在手缚苍龙——为纪录片《三大战役》播出而作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长缨在手缚苍龙——为纪录片《三大战役》播出而作

来源:光明网2024-12-05 09:30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纪录片中心出品的大型纪录片《三大战役》,成功播出。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已经过去四分之三世纪。可它硝烟烽火、枪炮雷鸣、摧枯拉朽和英雄壮怀的战争往事,仍会不断在人们心中唤起,从而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这是因为,它是新中国缔造的前奏曲,是历史转折的光亮点,是初心使命的激励处,是牺牲精神的感奋源。

历史的生成,从来有它自身的逻辑,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公元1948年,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正走向它的覆灭,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正迎来它的黎明。在这前一年,“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示而出。饱受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压迫、奴役的人民大众,正张开双臂,拥抱新生活的来临。正如《宣言》所说:“我军所到之处,敌人望风披靡,人民欢声雷动”。一个不可扭转的历史拐点,就在眼前。

纪录片《三大战役》以12集总共300分钟的篇幅,生动而微地描述了这个不可遏止的时代趋势。它既富有历史哲理而又饱含人间深情。它对战争的剖析和解读,紧扣脉络,给观众以极大的代入感。当观众展开它时,一个清晰的意识扑面而来:从1947年底开始,解放战争形态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它已不在解放区内纠缠,而是进入到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解放军不再是“小米加步枪”、装备落后的军队,它已具备了夺取敌军坚固设防的大、中城市的攻坚战力。由此,解放战争拉开了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大幕。

进入1948年,战争的显著特点就是“仗越打越大”。毛泽东在他重要论文《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中指出:“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三大战役》为我们揭示的,正是这个“加速”的战略决战进程,以及战争样式、战争特色、战争艺术、战争成果和它们对整个解放战争的意义和影响。从影片叙事中,我们充分体悟到了战争“加速”和它所透露出的胜利魅力。所有这些,带给我们解放战争的新鲜意味。

其一,曰“打大仗”。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提出人民解放战争的十大军事原则。其中“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的规则,随战争的推进,很快演变为现实。在他《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注释里,首先使用了“一次巨大战役”的表述。

战争从“先取中小城市”到“巨大”战役的过渡,其间只经历九个多月。这个转变的速率,不仅来自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更是政治变动的催促。1948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全党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变的战略任务。这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关键变化。

写“打大仗”,是《三大战役》一片理所当然的核心。《三大战役》用大量篇幅,详尽说明各次战役进行的不同阶段和取得的战果。例如,《三大战役》在反复比较文献、战报以及各类材料的数字后,清楚地告诉观众:辽沈战役从10月15日攻克锦州,到11月2日解放沈阳的战斗全部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东北“剿总”集团47万余人。东北人民解放军从此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解放区也成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中央贺电说:东北的解放,“奠定了在数年内解放全中国,然后将中国逐步建设为工业国家的巩固基础”。

大战,接二连三打下去,就像一幕幕大戏。淮海战役,歼敌55万;平津战役,歼敌52万。特别是,攻占天津一役创造了大城市攻坚战和诸兵种协同作战的范例。由此,中央政治局庄重指出:三大战役之后,就军事上说,国民党政权已经基本上被打倒了。“我们已经完全有把握地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

打大仗,当然是说战争的宏大。而在同时,一个重大信息也被释放出来,那就是:战争的摧枯拉朽。国民党军一个连着一个的战场失利,犹如山倒、崖崩、海覆、河退,真正一败涂地,分崩离析。《三大战役》一片好看、过瘾,就在胜利豪情。

其次,曰“打硬仗”。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史上。打过无数硬仗。然而,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的硬仗,却独上高峰。《三大战役》第三集,这样描述了塔山阻击战:塔山,没有塔,也没有山,只是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在这一马平川的北方原野上,没有任何险要地形地物可作依托,东北野战军的阵地完全处于敌方炮火射程之内。10月5日 ,第4纵队政委莫文骅给即将奔赴阵地的指战员们做最后的战前动员。它的核心,只有八个字——“死守阵地,一步不退。” 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共十万人,可谓强大集团,于10月10日开始向塔山阵地猛攻。密集的敌人,在炮火掩护下发起不间断冲锋。每一块阵地上的解放军战士,都抗击着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敌人。而解放军的每一个指战员,这时在阵地上画出自己最后的作战位置,绝不再后退一步,如果敌人打过这个位置,就与阵地共存亡……。

影视手段与感人语言的相互加持,使一场残酷的硬仗、恶仗,谱写出英雄献身和“敌人失败我们胜利”的战火交响。整个《三大战役》12集,硬仗几乎无处不在。黑山阻击战、配水池之战、徐东血战、双堆集大王庄战斗、天津攻坚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用生命践行了“人在,阵地在”的瑰丽誓言。

第三,曰“打智慧仗”。

三大战役,在战略维度上,几乎打的都是“智慧仗”。对此,《三大战役》全片给予了详尽阐释。辽沈战役的构想,来自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明布局:置长春守敌于不顾而大军挥师南下,先围歼锦州之敌,锁住东北南大门,然后全军“粘住”廖耀湘的西进兵团,打它一个首尾难顾,分崩离析,最后完成消灭东北全境国民党军的任务。这种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宏大战略理路与精巧战争谋略,为世界战争史所罕见。

而淮海战役从原定少量部队渡江改为经略中原,到迭次扩大战争意图,先“吃掉”黄百韬兵团,再围黄维兵团,到全歼杜聿明集团,两个月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全部,使“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同是“神来之笔”。

特别是平津战役,堪称解放战争的战略奇迹。其中,放慢淮海战役步伐,“按下战争暂停键”,最显战争之精妙。《三大战役》披露:还在华东野战军准备消灭被围杜聿明集团时,一封电报却为战场按下了暂停键。1948年12月14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指出:“你们围歼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态势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原来,这时平津战役已开始,为不使蒋介石企图海运平津地区国民党军南下,毛泽东要求对杜集团攻击暂缓,让平津守军还存有南下期待,以便在华北战场聚而歼之。

南北呼应,上下协调,打而不围,围而不打。这样的棋局谋略,巧如天成。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焉有不败之理?

第四,曰“打人民战争”。

革命战争,本质是为人民利益的战争。在逻辑上,它实际是一场人民的战争。《三大战役》以饱蘸浓情的笔触,刻画了人民群众在三大战役中的动人故事。《三大战役》第8集谈到,淮海战役开始前,中原大地正值秋收。刚刚挨过青黄的百姓,没有为自己做一顿饱饭,却把粮食交到解放军手中。最终,一颗一粒的粮食汇聚成山,为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据统计,淮海战役期间,人民群众共筹粮9.6亿斤,就并不富裕的人民来说,这不啻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华东、华北、中原等解放区,共出动支前民工543万人,担架20多万副、大小车辆88万多辆、30多万副挑子、76万多头牲口,平均每个战士身后有9个民工保障。数字,在这里已不抽象。它是人心,是力量!

《三大战役》第四集特别记录了一则感人故事:黑山阻击战前,东北已经寒风刺骨,官兵身上仍是单衣,战士们只能靠毯子取暖。当部队来到黑山县时,第10纵队的指战员突然听见,前方人声鼎沸。路边聚集的百姓,纷纷将手里拿着的棉衣塞给路过的指战员。当战斗最激烈的傍晚,101高地上硝烟还未散去时,一位大娘在山脊上出现了。她为整整一天没吃没喝的战士们,带来了干粮和水。渐渐地,大娘身后,涌出越来越多的村民。他们肩扛手提,为子弟兵送来吃食。这个场面,像极了一幅充满意象的油画,感染力无限。它将战争与人民关系的内涵,升华到极致。

有言道:有些场景,总让你记忆犹新;有些时刻,总让你血脉偾张;有些话语,总铿锵发出震响;有些灵魂,由牺牲终成信仰。七十五年流过,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已成往事。但其景、其时、其语、其魂,仍让人们挥之不去。

将近九十年前,毛泽东吟出名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写诗时,他还在艰苦卓绝之中。但对革命胜利的瞩望,却奔突于胸。又经过15年奋斗,他的这个预见,终于变成现实。

      胡缨


[ 责编:黄春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加载更多